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1一、结合学生的生活学数学。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改变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班级的人数引出题目,再让学生介绍本班的情况,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二、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让学生通读题目、细读题目,圈出题目中的重要词句,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中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和教师分析讲解相结合。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竟是初学者,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肯定是不全面的,各种水平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所学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尤其是概念性的知识,可以为学生节约许多时间。但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地位。帮助优生建构知识结构,帮助一般学生理解题意掌握知识。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能力。
在分析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注意启发学生从例题中抽象概括数量关系,总结经验规律。如“是、占、比、相当于“后面的数量就是作单位“1”的数量,画线段图就先画作单位“1”这个数量,再画与之对应的数量的线段图;“知“1”求几用乘法,知几求“1”用除法”等等的做法。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2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难点是用除法意义理解分数意义。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是被除数小于、等于、或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能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这节课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如果单纯的教学它们的关系:一个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学生一定学得很扎实,但是这样一来3÷4=的算理往往被忽视。因此我把重点放在例题2,3÷4=()(块)的探究上。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可以有几种分法。
生1: 我们先把1块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每人先拿其中的一份,有3个圆,那就是每人有3个1/4块是3/4块。
生2: 把3块饼重叠的放在一起,然后再平均分成4份,每人拿其中的一份,里面也有3个1/4是3/4块。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块饼的3/4,3块饼的1/4,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的算理。
在整节课中我注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学习活动中,发展了个性,培养了能力。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3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除法、分数乘法的计算和倒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成功之处:
1.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教学中,我通过板书课题:分数除法,让学生进行猜想今天所学的知识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与整数除法、分数乘法和倒数有联系。然后在新课的教学中,通过例1学生非常轻易的得出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在例2的教学中,通过折纸过程的演示学生可以清楚的看出:4/5÷2=4/5×1/2=2/5,发现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倒数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分数除以整数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这样通过建立最近发展区,学生丝毫没有感到新知识有多难,而是比较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识,同时注重了对数学转化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在学习中,原来泾渭分明的两种运算,居然可以转化,计算方法的每一步,其实就是新旧知识、方法的转化。
2.重视算法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例2的教学中,以折纸实验为载体,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诱导学生经历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从中悟出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在例3的教学中,通过画线段图来验证学生的猜想,从而得出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不足之处:
由于教学了三个例题,内容较多,导致练习的的时间较少,学生对于分数除法的计算不够熟练。
再教设计:
调整教学环节时间的分配,缩短对分数除法意义的教学,整合例2与例3的教学内容,使例3不仅仅通过线段图得出,也可以通过商不变规律、等式的基本性质等不同方法进行验证。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4一、教材的处理
按照教材安排,用分数乘法解决数学问题是在第二单元,用分数除法解决数学问题是在第三单元。如果分开来进行教学,学生由于受定式影响,学分数乘法应用题时,都用乘法;学分数除法时又都用除法,看似掌握很好,一旦混合一部分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就会混淆,看来还没有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和“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这类题的分析方法。因此,我们就把两类应用题放在一节课进行对比教学。
二、运用了体验式教学模式。
启动体验阶段。我通过提出“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来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从而调动学生学好本课知识的积极性。
体亲历时阶段。首先是自主体验,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初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接着是小组体验,通过小组讨论,逐步形成共识;最后是班级交流,呈现学生的不同解题策略,分享他人的成果。
总结内 ……此处隐藏6680个字……出其中的3块,为什么不能用3/12块表示呢?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策略:
1、复习环节巧铺垫。
在复习导入中增加一道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的练习。其中一幅图是圆的3/4,另一幅图是圆的3/12。这样,当学生困惑于例题3/4块和3/12块结果时,就能通过直观图,前后呼应,使学生豁然开朗。
2、审题过程藏玄机。
在教学例2请学生读题后,首先请学生思考“3块月饼4人平均分,每人能得到一整块月饼吗?”然后用语言暗示“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那到底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实际动手分一分,看看分得多少块?”有了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的提示,又有了“到底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的暗示,学生探索的落脚点定位到了以一块月饼为单位“1”,且初步理解了问题是求数量“块”而非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改进措施,学生理解3/4相对容易一些。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13(看了小雒老师的这篇文章,变亦喜亦忧。喜的是,雒老师很用心,解答分数乘除法问题的规律是梳理的一清二楚,头头是道;忧的是,这样教学直奔了目的地,沿途的风光可曾让学生领略?二十年前,我初踏上岗位,熟记的就是文中的所说这个简便易行的口诀。今天,我们教师心中仍然要有这个,但是提醒大家:只让学生记住这个口诀行吗?我们要培养的不是解题的机器。我们应该仔细想一想:这部分教学的过程性目标是什么?学生能从中受益吗?解题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不能得到提高?让我们共同讨论~于华静)
最近一段时间,从分数的乘法到分数的除法,对于单纯的计算方法孩子们脸上似乎没有露出愁色。但是对于一直相伴至今的分数应用题,孩子们理解与区别起来似乎确实比较吃力,各种数量关系确实比较难分析、判断。怎样选择一个合适的解答方法,是孩子们掌握这类应用题的关键,对此,我总结以下几点体会:
1、一找、二看、三判断
分数应用题的基础题型是简单的分数乘法应用题,要抓住的就是分数乘法的意义:单位“1”×分率=对应量,包括分数除法应用题,仍然使用的是分数乘法的意义来进行分析解答,所以要把这个关系式吃透,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分率,什么是对应的量,从中总结出:“一找:找单位“1”;二看:单位“1”是已知还是未知;三:判断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在简单的分数乘法除法应用题中,反复使用这个解答步骤以达到熟练程度,对后面的较复杂分数应用题教学将有相当大的帮助。
2、弄清对应量、对应分数、单位‘1’
教到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要抓住例题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最难的两种题型加强训练,就是“已知对应量、对应分率、求单位‘1’”和“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这两种题型,对待前者要充分利用线段图的优势,让学生从意义上明白单位“1”×对应分数=对应量,所以单位“1”=对应量÷对应分数。在训练中牢固掌握这种解题方式,会熟练寻找题中一个已知量也就是“对应量”的对应分数。对于后者,要加强转化训练,要熟练转化“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变成“甲是乙的1+(或-)几分之几”,对这种转化加强训练后学生就能轻松地从“多(少)几分之几”的关键句中得出“是几分之几”的关键句,从而把较复杂应用题转变成前面所学过的简单应用题。
3、线段图、数量关系、关系转化
(1)画线段图进行分析。对于一些简单的分数应用题,教师要教会学生画线段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画线段图是强调量在下,率在上。如果单位“1”对应的数量是已知的,就用乘法,找未知数量对应的分率;如果单位“1”对应的数量是未知的,就用方程或除法,找已知数量对应的分率。
(2)找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有许多的分数应用题,题目中都有一句关键分率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一句话翻译成一个等量关系,然后根据这一个数量关系,即可求出题目中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这一点必须教会给学生。
(3)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分析。有部分分数应用题,可以把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转化为比,然后利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进行解答。当然还要鼓励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解答。
总之,分数应用题的学习的确有难度,但并非难以理解和接受,我将其以上三点用了六句话进行总结了一下,做分数应用题时,“先找单位1,再看知不知,已知用乘法,未知用除法,比1多
加,比1少则减”.所以只要充分了解教材,了解知识结构中前后知识点的关系,这部分的教学会变得比较轻松。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14虽说现在的教材已经把意义淡化了,但我在教学中依然采用了整数与分数对比,乘法与除法对比的方式,揭示了分数除法的意义,
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我只是让学生理解,并没有强调口述,而是重点让学生应用分数除法的意义,根据给出的一个乘法算式写出两道除法算式,由于有了整数的基础和前面对于意义的理解,学生掌握得也较顺利。在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动手操作、集思广益,根据操作计算方法。于是学生们有的模仿分数乘整数的方法,分母不变,把分子除以整数;有的根据题意及直观操作,得出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原来的二分之一,因而除以2就是乘上2的倒数。对于学生的想法,我都充分予以肯定,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比较,选出他们认为适用范围更广的方式。由于学生理解透彻了,所以后面分数除以分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教学上,学生轻而易己地就掌握了计算方法。
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15分数除法应用题,历来都是教学中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让学生透切理解这类型的应用题,就要抓住乘除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运用转化、对比,使学生了解这类分数应用题特征,再借助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规律。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组织教学:
一、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本来人体的机体造构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教学一开始我把人体的彩图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使学生从中了解到更多人体构造,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我故意用乘法应用题与例题作比较,让学生从中发现与乘法应用题的区别,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关键也是从题目的关键句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出方程。
三、寻找多种方法,开拓学生思维能力。
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鼓励学生尽量找出其它语方法,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这样做拓展了学生思维,引导了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充分让学生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对这类应用题数量关系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