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课堂反思

时间:2024-12-01 00:15:17
语文教学课堂反思

语文教学课堂反思

在现实社会中,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往之事,活在当下之时。我们该怎么去写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学课堂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课堂反思1

周五有幸去济南参加了名师课堂研讨会,听了几位名师的教学与讲座,让我在感叹于名师风范的同时,也更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

韩军老师的一节《背影》,上出了与众不同的感觉,我们在教学中已经习惯于将背影这篇文章的主题理解为父子深情,而韩老师却挖掘出了一个新的角度,对于生命的赞美与喟叹。反思自己,我的备课也力求做到了充分,但是大多数时候备课资料都是借鉴了已有的资料后进行的整合与思考,而很少自己去发现新的视角,新的切入点。沿袭了已有的思路,很多时候也许做的是无用功,因为司空见惯的内容学生可能也已经理解了,再去讲再去讨论,似乎价值不大。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深入的挖掘和创新的意识还是需要继续培养的。

而《我的叔叔于勒》又让我们耳目一新,本以为韩老师会继续第一节课的模式,可是在这堂课中,他却以于勒叔叔的信作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练习写“于勒叔叔的第三封信”、“父亲的日记”、“若瑟夫的心事”,在学生的写作中来完成对整堂课的学习和理解,品味人性复杂的情感。

陈日亮老师《阅读教学效益与文本解读》更是指出,意识形态指导和知性语文教学是导致课程性质模糊和教学效益低下的两大主因。语文既是教内容的,也是教形式的,但归根究底还是教形式。叶圣陶也说过,把学习国文的目标侧重在形式的探究。而“教育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更是简单却一针见血的点明了教育的本质。

一直以来,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充分的学习机会,不只是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参加各种活动,更是将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和榜样引入我们的视线,雷夫、王美霞、王兴武、李炳亭……从这些普通又不平凡的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很多,更应该不断反思,以求不断进步。

回顾自己的课堂,在自己的努力中也曾存在着些许迷茫。

学生刚进入初中,面对面式的座次让学生着实惊喜了一番,因为这种惊喜,让这些活泼好动的孩子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了自己的独特,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再谈一下自己的发现:

语文学习,“读”是非常重要的,过早的离开学习文本,会偏离学习的方向,语文的学习,应该在“读”中学,以“读”为本。

一、读。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文章,都要在读中学,培养语感,在小组活动中,自读,齐读,分读,对读……让学生将读贯穿在整个语文学习中,重视读让我和孩子们都收获了很多。课内的'读重视了,但对课外的读强调的仍是不够,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还需要进一步培养,虽然也给学生硬性布置了阅读任务,但仍有部分同学抱着应付的态度,那就成了累赘,得不偿失。

二、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读,却不能流于表面,还需要独立思考,去悟。有时候学生小组合作热热闹闹的讨论了半天,其实静下心来思考的时候收获的会更多,更深入。

三、赏。针对学生不同的体验,在语文文本中寻找自己认可的东西,也就是素养的积累。这就要求学生有自己的个性与特点,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用。无论何种形式的课堂学习,语文学科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学以致用,我们的课堂往往过于重视学生学到了什么,记住了什么,而忽略了在生活乃至其他各方面的用。行之有效,学而有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课堂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但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寻求行之有效的方法却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方向,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还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得与失以求进步,向着更高更强的目标迈进。

语文教学课堂反思2

三年级的小学生,刚刚由低年级步入中年级,大多学生的知识积累有限,更谈不上什么积累的方法,开学初,我了解的学生的积累很多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能运用的不多;能自己独立看课文的学生更是寥寥无几。

为此,在近一个月的课堂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三年级的小学生,课堂积累更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积累,我觉得应该像春雨潜入夜般使学生感受积累的快乐,并渐渐学会积累的方法。

《火烧云》一课教学片段

课堂练习: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1、填空:

1)用书上的词语填空

2)用自己想出来的词语填空

2、用上“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练习说话

给学生一段时间思考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

教学反思:

1、用书上的词语填空的设计,使学生认识了描写颜色的词语有很多;用自己想出来的词语填空的设计,对学生来说:一是创造同时也是一种积累,体现了教与学的层次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

2、用三个“一会儿”练习说话的设计,首先使学生认识到火烧云颜色变化多,而且快,其次,我想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在现实生活中,什么事物也一会儿这样,一会儿又发生变化呢?在老师的`启发下,有个别学生想到:变色龙颜色的变化,有个别学生想到火烧云形状的变化,也许是三年级的小学生,类似的观察,感受,积累太少,总之,这个练习说话把学生们难住了。接下来,我又进一步引导:还可以说说人,如:小弟弟,小妹妹;还可以说说小动物,如:小猫,小狗,这下,同学们的日常积累被充分激活,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可以说,这样的练习在丰富学生积累。因为在两次写话的练习中,学生很会运用表示颜色的词语,能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描写事物的学生也不少,学生们会运用积累,这应该是积累的最终目的。

3、当然,在重视学生积累的同时,随着学生知识的增多,积累的丰富,我还引导学生注重课外的积累,如:生活积累,课外阅读的积累,但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不论是生活积累,还是课外阅读的积累,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尤其是加强课堂教学与课外积累的联系,以便使学生们的积累被激活,再丰富。

语文教学课堂反思3

《周亚夫军细柳》是一篇自读课文,这篇课文本来是两课时上完的,放在一节课上完有很大的难度。可以说上《周亚夫军细柳》这一课时,我的心情是非常忐忑不安的。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我觉得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激趣导入

我用王维的诗歌《观猎》导入,“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风劲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作为初三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这种导入增加了孩子学习的兴趣,把孩子引领到课堂的'学习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堂课我很注重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设计巧妙,板书新颖。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 ……此处隐藏15698个字……去过微山湖,就是《铁道游击队》电影歌曲里唱的“微山湖上静悄悄”的那个微山湖。夏天,微山湖上五百里荷花一望无际,也有芦苇和蒲草。我们坐上小木船,穿行在荷花的叶丛中,随手可以采摘">教师提示:就只能)如果只是目睹耳闻,就只能初知事物。(师插话:这个“只是”加得好!继续说)人如果亲身体验,就能深知草……不是,深知事物。

师:行,行,行!不容易。我再出个难题,让你用“要想……就得……”来说三栏的关系,你行吗?

(学生各自思考练习)

生:要想不知……

师:还有“要想不知”的吗?(笑声)

生:要想深知草塘,(教师插话:从草塘中跳出来)要想深知事物,就得去亲身体验。

师:很好。下面我说上半句,大家一起说下半句。注意,要想深刻地认识事物……

生:(接)就得去亲身体验。

师:只有一些目睹耳闻,是……

生:是认识不深的。

师:如果远离实际,那就……

生:那就什么也认识不了。

师:很好,意思全对。听我从头到尾说一次,算是我们这两节课的结尾好吗?

生:好。

师:听着,人要想深刻地认识事物,就得亲身去体验,只有目睹耳闻是不够的,远离实际是根本不行的。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了,那么我们再见吧!

语文教学课堂反思15

鲁迅的文章素来以长见多,学生的阅读能力非常弱,如果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阅读上,既浪费了课时,同时学生漫无目的阅读反倒让学生厌烦!

如何上好这篇长度、深度、难度均非同一般的课文?我决定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围绕小说中的人物展开对文章的研究,从寻找人物入手,跟随人物深入课文,但是课文中关于闰土的描写文字要多于杨二嫂的描写文字,虽然学生对闰土比较熟悉,但是对于阅读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来说,要在一节课内寻找并阅读完关于闰土的描写,时间就会相对仓促,因此采用“迂回”战术,先来了解描写文字比较少的杨二嫂,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印象。

上课开始,我首先从小说三要素的人物开始说起:小说总共出现了两个人物,一个人物时大家在小学课本中已经和他有一面之交的闰土,其实还有另外一个人物是杨二嫂,杨二嫂这个人物我们大家不熟悉,但是这个人物的出场描写很传神,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关于王熙凤的出场描写方式都是一样的,正所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大家找找看,杨二嫂是如何出场的?

学生开始很快在文章中寻找杨二嫂的出场——“吓,胡子这么长了!”

我马上引导学生:杨二嫂是用她特有的声音出场的,正所谓“不见其人,先闻其声”,同时这也是人物描写方法中的语言描写,那么,这种写法并不是鲁迅首创的,其实告诉大家,这种写法就是曹雪芹写《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写法,王熙凤在《红楼梦》中,当她听说了林黛玉也就是贾宝玉的表妹,贾母的外孙女来了后,远远地喊了声:“我来晚了,不曾远迎!”这一句话,将王熙凤在贾府的位置凸现出来,贾母跟前众姐妹屏声静气,唯有王熙凤敢这样出场,其实就是通过语言描写体现王熙凤的性格以及她在贾府里“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风云人物,大家可以去看看——(学生们听的很认真),看来,鲁迅老人家用的这个手法不是首创哟!这其实在提醒大家,鲁迅的方法是学来的,大家可以试试的。

学生们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我继续引导学生:俗话说“言为心声”,那杨二嫂发出这样的`性格又体现了杨二嫂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学生们围绕着这句语言描写开始讨论杨二嫂的性格特点……

很快,学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杨二嫂说话大惊小怪;

杨二嫂说话大大咧咧;

杨二嫂说话随随便便;

杨二嫂说话尖酸刻薄……

我又继续引导学生,课文中关于杨二嫂的描写还有,只不过是采用了不同的描写方法,同时课文中关于杨二嫂的描写还有她人生其他阶段,大家试着找找。

很快学生将课文中关于杨二嫂描写的段落全部都找到了。

当把所有关于杨二嫂的描写包括不同时期和不同描写方法的段落和文字整理到一起的时候,学生通过不同描写方法的对比,更加了解了一个全面的杨二嫂,通过不同时期的杨二嫂的描写,大家发现了杨二嫂的变化……

我引导学生:当“我”回忆起杨二嫂年轻的时候,知道她是卖豆腐的,后来“我”要走的时候处理家里什物时,她拿走了狗气杀,这几十年杨二嫂到底经历了什么?每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都带有这个时代的烙印,杨二嫂的命运轨迹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哪些烙印呢?

很快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很快一节课时间过去了,当学生讨论到杨二嫂的变化和那个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时,这篇文章的主题也就显得比较容易理解了——故乡,往往是一个人灵魂的栖息地,但当现实中的故乡和理想中的故乡背离的越远时,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对故乡的情感和情绪就会纠缠于赤子的内心,这是一种忧郁的美,它会继续在赤子的内心酝酿,发酵,会外化成另一篇更美的文章!

4.《愚公移山》教学反思

曾有一位哲人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塞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要向学生“灌水”,而是要“点火”,只有这样教育才有意义。

《愚公移山》一文我共上了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翻译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分析文章的主题。上第二课时时,我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愚公“移山”的创举的感想。当时,学生发言很积极,大家各抒己见。有的说“愚公移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造福”,有的说“从愚公移山的壮举看出他老人家有坚定不移的信念”。但有学生认为“愚公移山不理智,应该举家搬出大山定居”;

还有学生说“愚公有点强人所难的,他的子孙也许根本就不想这样做,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了子孙的身上,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这充分说明学生对《愚公移山》这则经典寓言故事的实质精神和故事所弘扬的蕴意还不理解。在读解《愚公移山》这一文本时,教师又不应该带有太多的情绪与结论,要让学生读解出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为了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我让学生朗读寓言的最后一部分,然后提出愚公的行为为什么会“帝感其诚”的问题,让学生再带着问题“回炉”全文,进行思考。学生从文中找到了愚公移山的原因、遇到的困难,进而思考到愚公如此做的决心之大,具有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而这些正是感动上帝的原因所在。然后我又顺势问他们“智叟为什么要反对他的这种做法呢?”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他比较自私,有的说他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利益,没有长远打算……

就在这时,我针对他们的观点请出一位学生作出总结:愚公移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为了家人,更重要的是为子孙后代造福,他的这种利他主义、坚忍不拔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而这也正是这则寓言所要揭示的道理。

课上到这里,学生们能真正地理解了愚公移山的真谛,而这些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出的。我在此时也深刻体会到了给学生头脑中“点燃一把火”是如此的重要。

《语文教学课堂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