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

时间:2024-06-04 19:14:48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这节课是在教学完周长的概念后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前言部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设计以这一基本理念为指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努力使学生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新知,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时,让学生试着求出长方形的周长,教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各种解法,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再引导学生比较,哪几种想法是一样的,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大家都一致的认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比较方便。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师把一组长和宽用红粉笔标出,另一组用蓝粉笔标出,非常的直观形象,学生一看就知道有两个长和宽,对为什么要乘2,学生也很好的理解了,长方形的周长其实就是两个长和宽的和。从而使学生直观深刻地理解了这一计算方法,使本课的教学难点得以突破。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主探究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练习设计力求突出层次性、典型性、生活化,避免简单的重复与模仿。在这里,学生们想出了很多种方法。最后通过学生们对长方形周长的认识直接迁移到求正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想到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从教学效果上看,这节课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们都掌握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而且还会合理地选择简便的运算方法。

但是在练习中我发现学生们在求长方形的周长时,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在算的时候只是用长和宽加起来就不再去乘2了。我反思了一下,觉得有可能是经过比较后,一些理解能力不是很强的学生也想采用那种公认的方法做,但做的时候又不仔细思考,也不是很理解,所以出错率就比较高了。在教学时,我也应该强调一下,要用自己容易理解的方法去做才是最好的。

纵观本课,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教学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

(一)评价教师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1、评价学生参与的状况和品质;2、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方式;3、评价学生参与的时间和广度;4、评价学生参与的效果。

(二)评价老师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1、评价课堂中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时间和数量;2、评价创新学习的策略;3、评价创新学习的效果。

(三)师生是否保持有效的互动。1、评价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状况;2、评价有效的互动还必须关注教师的师生观;3、评价教师能否灵活运用多种方法促进师生间的有效互动;4、评价教学互动的成果。

(四)评价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1、教师是否热爱学生,师生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心灵的感应;2、评价教师的精神状态;3、评价教师是否善于用激情的语言或良好的学习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对学习的热爱;4、评价教师是否细心观察和运用来自于学生及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因素;5、评价教师是否充满对学生的理解和人文关怀6、评价教师是否善于发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评价课堂结构的安排与教学手段的使用1、评价课堂结构:课堂引入是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小结是否简练有效。2、教学手段的使用:据重难点适当选用不束缚想象力

(六)评价教学内容:1、老师想教的内容和他在课堂上教的内容是否一致;2、教的内容与学的内容趋向一致;

(七)评价教学风格。评价教学风格要会从课中发现一些共性,在教学思想、教材处理、教学方法运用等环节已经烙上了明显的个人观点和个性,区别于他人而成为个人的特色。(如:读写结合,读中感悟;教贵质疑,学贵有疑;欣赏激励,充满关怀;切磋砥砺,功底扎实;语感强,语味浓;为学而教,抓住导学焦点;不拘一式,不限一法,把课上)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2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学生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面积单位、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图形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会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不仅是今后学习其它图形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空间观念。

1、方法比知识更重要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数学新教学价值观中要求: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我改变了传统的“传递——接受”模式,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即“实验—发现—验证”的教学思路,由学生自己摆出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再整理长、宽、面积的数据,对数据进行观察,发现规律,验证规律,总结公式。整节课教学过程注重了学习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方法的获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力求体现“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这一新的教学价值观。

2、学会合作探究

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运用实验材料和方法,共同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开放了获取新知的过程。以学习小组为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开展合作学习,提高个体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小组成员各司其责:摆长方形、记录数据、补充表格、共同寻找规律。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了合作探究学习的目的和效果。

3、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自主探究获得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又设计了一些应用性练习,如计算黑板、草坪的面积,引导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解决书本知识的技能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思维能力

在最后一道习题中,安排了“设计书签”的问题:给出书签面积,由学生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设计书签的长和宽。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和动脑,发散了思维,灵活运用了公式,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并经过启发、讨论和独立思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

5、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

在新课引入时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变化的长方形”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大胆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此法引入,既结合本课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明确了学习目标,又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3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课时,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面积和面积单位,并且辨析了面积单 ……此处隐藏7540个字……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特别是在计算特殊图形的面积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发挥想象,重新分割或补充,得出正方形或长方形,然后求出图形的面积。并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表扬具有无穷的力量,实施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物质与口头的表扬,学生会获得无尽的学习兴趣,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节课大胆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探究的过程很顺利。而在让学生汇报时,教师说的过多,指导的过细。在孩子说不出或说得不够准确时,教师可另找孩子帮助,实在不能说出时教师可稍加提示。这一点是我应该注意的,应做到该放手时要放手,能不讲时就不讲,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12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这节课,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用15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5厘米。或长是15厘米,宽是1厘米,面积是15厘米。从中形成猜想,进而想到:其他的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呢?紧接着采用列表的形式,引导学生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的长方形,并填表。观察统计的数据,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让学生在验证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过程,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最后一个拓展练习,让学生灵活的选择计算方法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准备的小正方形基本上是用薄纸剪的,比较软。影响了学生操作活动的效果。一部分学生摆长方形时,速度慢,摆的图形不美观,学生操作的时间比较长。这是我在教学设计中的疏忽,在学生教学准备方面考虑不周到。课后我想,如果换成正方形的小塑料片,学生操作会好一些。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13

一、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巩固周长的含义,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首先是复习周长概念并说一说长方形与正方形边长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探讨出用测量的方法,先知道边长再求周长,通过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边长特点,进而优化所得公式,得出最后结果:长方形周长=(长宽)×2,正方形周长=边长×4;最后进行适当练习和思考题,开阔学生思维。

三、存在问题

1、提问学生关于长方形、正方形边长特点的时候,说的是‘边’而并不是‘边长’,有些误导学生,导致没有按照我预设的发展;

2、忽视了课堂生成,学生提出了好几种求解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导致课堂主要还是我在讲,学生学得有些被动;

3、板书的时候将长方形写成了‘长方开’;四、改进措施

1、备课前应仔细研读教参,规范数学用语;

2、多积累经验,适应课堂生成,让学生的思维得以发展;

3、克服紧张、慌乱的习惯,平时多注意板书的书写。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14

本课主要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能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为此,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空间观念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对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课教学中,我直接出示了两张形状分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问他们是什么图形,再要求他们在教室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欲望,孩子们观察细致,学习热情高涨。

二、小组合作,探索与交流中迸发思想的火花

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时,我首先让学生摸一摸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并数一数。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中,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然后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想想可以怎么验证,动手试一试,再小组内交流验证的方法,最后反馈。

学生在讨论之前往往想法没有那么全面,通过讨论,很多孩子能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证明长方形的特征,如有的孩子用尺去量两组对边的长度再进行比较,有的孩子对折之后进行比较,有的孩子用三角板比了长方形的四个角,发现四个角是直角,更有的孩子想到了把四个角重合在一起的方法,比一次就证明了四个角都是直角。孩子们的思维能力真是让我大吃一惊。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先给了学生充分思考,动手探索,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发现的基础上,再进行讨论。这就避免了有的孩子的思维被别人带跑,没有自己思考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中,孩子能学着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

正如新课标所提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孩子们在轻松自由的小组活动中,热烈讨论,积极思考,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15

3月30日完成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公开的授课。因31日要赶去潍坊学习培训,没有来得及总结反思。

这节课与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功或者不成功。但是有突破,在评课时我听到了“重难点把握的比较准确,难点突破的比较好”的评价。这是我往常公开课时一直难于突破的一点,以往的公开课在课后的评课中总是有重难点把握不准突破不到位的评价。这应该是一个较大的突破吧。

作为新教师,第一次教授这一教材,教材内容的熟练和重难点的把握是我一直在摸索的。入职之初,授课流程尚不熟悉,就要分一些经历在这些方面,进入二年级,与孩子们已有默契,授课形式也逐渐清晰,于是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重难点的把握上,而不是过多地去纠结于授课的形式。

摸索、努力、成长,等我把教材教过一遍,再回过头来带另一批孩子时,教学上是不是会更娴熟一些,也就能有更多的精力去挖掘深层次的东西。

悄无声迹地积淀,或许会有反复,会有暂时地停顿甚至倒退,但是只要我愿意静下心来,心无旁骛,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地在教学上积累,我想会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和目标的。

《《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