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篇1这篇文章通过写孟郊要出远门,母亲深夜缝衣、天明送别的情景,以及孟郊由小草沐浴太阳光辉而触景生情,联想起母亲的关怀之意,进而引出他50岁时写的《游子吟》,反映了诗人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
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抓住一些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母亲的恩情。我从“出远门”入手,指导学生对比现在出远门的方便,古人出远门的不易,来体会孟郊母亲的“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心情,通过引导学生补白省略号所省去的母亲的心里话,来进一步体会母亲的不舍。借助“补”的手段能让学生去感知,去缩短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排除阅读障碍,深入文章的内核,正确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遇到了障碍。理解句子“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我指导学生说说这里的他是指谁?学生都能正确回答:“孟郊”。“谁的眼睛湿润了?”这个问题答案就不统一了,有的认为是孟郊的眼睛湿润了,有的认为是母亲的眼睛湿润了,因为母亲不舍得孟郊的远行。面对这些疑问,我想主要原因是学生还没有认真研读文本,没有深入到孟郊以及他母亲的内心深处去感受,去体验,所以想之不深,体之不切。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我并不急着去解释,而是放手让学生再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进行简单的辩论,各自围绕自己的观点说说理由,通过思辨,学生终于同意了“是孟郊看到母亲的白发后,不由得感动而眼睛湿润”这一观点。
有时,放手也是一种美!
《母亲的恩情》是一篇文包诗,课文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文中巧妙自然地引出了古诗《游子吟》。故事是诗歌意境的展现,诗歌是故事的凝聚,诗文交融,更让人体会到母亲恩情的珍贵。
全文的感情基调在于“恩情”一词上,为了让学生感悟母亲那份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我在教学第一小节时,首先提出了“默读课文第一小节,用‘~~~~’画出让你感悟到母亲的恩情的句子。”的阅读要求。学生在读读、画画中,找到了句子“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在此基础上,我又追问了一句: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母亲的恩情?学生们很快找到了“夜深了,一针针、一线线”,再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把感悟到的感情用朗读表达出来。我又抓住了其中的一个省略号进行扩展,“母亲除了担心孩儿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她还会担心什么呢”孩子们都说得很精彩。充分体会了母亲的一片关爱之情。由此,用同样的方法教学下面的自然段,更深地体会文中母爱的伟大和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亲的感情。
《母亲的恩情》生动的展现了孟郊远行,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体现了诗人热爱母亲,不忘母恩的思想感情。本文语言质朴,意境纯美,感情真挚,适合学生阅读.当学完课文后,我问学完了课文,你想到了谁?想到了什么事?我班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想到了我的妈妈,有一次,我得了急性阑尾炎,因为很痛马上要昏倒了,妈妈急忙把我送到了附近的医院,由于当时情况紧急,妈妈忘了拿钱,于是她又急急忙忙地赶回家拿,当时她急得都要哭了。他说着也眼泪汪汪(我想:这个学生情商真高!)我也被她感染了,(想到有几次自己的孩子才几个月,高烧不退,在医院吊水)忍不住眼圈红了,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大概学生都被感动了,也许也勾起了自己的回忆,我说是呀,急儿女所急这就是妈妈的爱呀!接着我们又交流了下去,又一个学生说:“有一次,我身体不好,大便拉在身上了……”没想到,还没等他说完,小朋友都哈哈笑了起来,刚刚才建立的感人氛围一下子就被破坏了,我心里很是恼火,很想破口就骂。可一想如果现在就骂学生个没头没脑,很有可能待会儿的交流会陷入僵局,于是我没有理睬他们,接着刚才的同学问,后来谁帮你洗掉了赃物,他很认真地说是妈妈,我接着话锋又说:“如果是别人,早就走得远远的了,是妈妈,还是妈妈,不嫌脏,不嫌臭地默默地帮你洗干净了。”(这时教室里的笑声已经小了一些)我抓住时机又说:“能理解妈妈,懂得妈妈这份爱的孩子,此时已经被妈妈感动了,再也笑不出来了。”听到这话,刚才笑的那部分孩子不再笑了,接着我们又交流了下去……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篇2我在备《母亲的恩情》这一篇课文时,查阅了有关的大量资料,想在课堂上让学生更快了解孟郊对母亲的爱是怎样的。在备课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首先通过故事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从而帮助读好古诗。
教学这篇课文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让学生通过读古诗,在深情的朗读古诗中去体会课文要告诉我们的故事。学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都能深深地感受到母亲的爱是伟大的。通过我给他们布置的思考题中就能说明这一点。我给的思考题是这样的:在平时的生活中,你是怎样感受到母亲的爱,你能举一些小事例来说一说吗?通过我这么一问,课堂一下子就变得活跃,更让人想继续讲下去。
《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的亮点是这首古诗。在教学时,我不断贯穿古诗的内容,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易懂。我利用古诗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产生急于想知道作者创作此诗的原因,为下面学文做好情感的铺垫。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篇3(1)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此在学习课文时,老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充分地去读。读也不是机械地重复,要使每一步读都有目标,读中还要进行思考,有所悟,有所得。
(2)课堂不是一个简单知识传授的场所,而是学生生命成长最重要的阵地。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与教材、与作者、与同学、与老师对话,视阅读教学为师生共同经历、共同生成的重要生命活动。学生借助于朗读,让语言文字勾起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体会到母爱的伟大。有了真实深刻的体验再来读语言文字,此时,文字是从他们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话语,更具有了一种新的生命力。这样的朗读才是真正入心的。
(3)巧妙运用插图,增强对诗句的感受。学生通过悉心观察,用心品读,一下子就进入了角色,体会到了画面所描绘的情境。学生已不再是学生,他们忽而变成了不辞辛劳的母亲,忽而又成了感念母恩的孟郊,有的哽咽着,有的读得眼泪都出来了……情感表露是那么真切,看来是真正入文了。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篇4在“三八妇女节”之际,我们学习了《母亲的恩情》这篇课文。在上这课之前,我让同学们观察母亲一天中做了那些事。哪些是为你做的。
在教学时,我决定抓住“恩情”入手。恩情,字典上的解释是深厚的情义。这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太深奥了,不能理解,还得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母亲的恩情,体现在哪儿?体现在母亲的行动中、母亲的心理活动中,母亲的语言上。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读课文,感悟母亲的恩情。 “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的 ……此处隐藏8158个字……>七、继续研究白板。
这次上课,在同事的帮助下,我对白板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但还要还要继续钻研和学习。让白板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
总之,还要感谢校领导给我们年轻人锻炼的机会,其实学校有很多优秀的教师,由他们来上课的话,这次活动肯定更精彩,更圆满。但学校把机会给了我们两个没有任何经验的年轻教师,就是让我们通过上课,尽快地成长。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这节课,我认识了自己身上的不足。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追求,去探索,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最后还是要衷心地感谢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帮助。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篇12[片段一]
师:早晨,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孟郊看到这种情景,心里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生1:太阳出来了,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想起昨晚深夜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为他缝补衣服,他心里非常感谢母亲。
生2: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象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
生3:孟郊看到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显得生机勃勃,他抚摸着身上的衣服,心里想:太阳给了小草光辉,母亲给了我很多关怀。母亲就像太阳,我就像小草。
生4:孟郊想,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我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
师:是啊,“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儿子又怎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呢?让我们以无限崇敬的感情来读这首母爱之诗吧!
(学生深情朗读《游子吟》。)
[片段二]
师:春天的太阳用自己的光芒照耀着小草,让小草茁壮地成长。孟郊的母亲同样用无微不至的爱关怀着他,天下所有的母亲都用自己最伟大的爱哺育着自己的儿女。小朋友,你们就像一棵棵沐浴着阳光的小草,你们知道自己的妈妈为了你付出了多少心血吗?闭上眼睛,想想妈妈为你做的一件件事情吧!
生:每天早晨,妈妈一大早就起床给我准备早餐,吃完了就送我上学,她每天都要为我做很多事情。
师:是啊,妈妈真辛苦!我们应该好好听她的话。
生:每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妈妈总是耐心地教我。
师:妈妈为我们的学习操了很多心,我们可要更认真地学习才是啊。
生:有一次,半夜里我肚子疼,妈妈非常着急。
师: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见你痛苦妈妈比自己病了还难受。
生:有一次放学时天很冷,妈妈把自己的围巾给我系,她自己却冻得发抖。
师:是啊,妈妈的爱就像一首深情的歌,沐浴着妈妈的爱,我们就像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我们多么幸福啊!让我们用最真挚的感情最动听的声音把妈妈深深的爱读出来吧!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教室里回荡着深情的童音。
反思: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诠释着一个关于母爱的故事,经过文包诗的包装,以《母亲的恩情》一文的形式将内容和诗意完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我觉得学习本文,不光要解读亲情,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联系生活感悟深深的母爱,让这熟悉的诗句焕发新的生命与活力。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维。”新课程标准更是要求课堂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我作了这样的课堂设计,意在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把深深的母爱化为生活中鲜活的桩桩事情,让生活中的这些动人画面一幕幕闪现。这样,就与课文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使学生能更好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最后,教师用充满情感的语言引导学生充满激情的诵读,使学生的脑海里有情有境,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语文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情感的课堂!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篇13最近几节课,都讲到了母亲。母恩难报!这个道理孩子们不难理解,他们说起来头头是道。
今天上《沉香救母》,当说到沉香的孝心感动了仙人的时候,我插问了一句:“试问我们之中有几个孩子为了母亲,能做到这些?”孩子们纷纷摇头——虽然在我意料之中却依然让我的心泛起一阵酸楚。当说母子相间的场面时,我让孩子们想象母子间会说些什么,响应者也为数不多,说来说去也就是那么几句,丝毫没有情感的投入。也许我营造的氛围还不够?也许孩子们根本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所以说不出多少内涵?我在想,这些都有原因,可最关键的原因,恐怕还是我们的情感教育实在不够啊!
为孩子,我们付出了全部,孩子们理解了多少?今天在说沉香与母亲相见,母亲看到伤痕累累的沉香可能会说什么?只有少数女孩子说妈妈会心痛,几个男孩子居然说:“我妈妈会骂我的,说我把衣服弄坏了。”
两代人,真的那么难以沟通吗?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篇14《母亲的恩情》是一首文包诗的课文。文包诗这种课文类型是苏教版的特色,也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它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巧妙的把一首诗包含在一篇简短的文章里,生动的介绍了与古诗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及创作本诗使的具体情境。可以说:“诗”是“文”的中心与升华,文是诗的背景材料和形象说明。作为文包诗这种课型,在教学时,要围绕“诗”与“文”的联系来进行教学。本课围绕“游子吟”展开,生动的展现了孟郊远行母亲为他操心、送行的情景。最后一段在前边感情积淀的基础上推出了诗歌,并点出了诗歌写成的时间。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诗人对母亲的敬爱、怀念之情。
在学习孟郊看见小草沐浴着太阳的光辉,而触景生情感念母亲恩情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母亲的恩情就像太阳的光辉这句话的意思!让学生说说平时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爱护自己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自己要为妈妈做些什么,才能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我们做儿女的,无论为父母做什么事,都报答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的。这时候,我请学生把对母亲的感激用语言写下来,有一个离异单亲家庭的孩子这样写到孟郊也永远铭记着母亲的恩情,因此到50岁了,孟郊还念念不忘母亲的恩情,于是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最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古诗,把情感推向高潮。
《母亲的恩情》教学反思 篇15今天教了第9课《母亲的恩情》,同学们很入情,朗读得很到位,我感觉他们已真的理解了课文内容。离下课还有7分钟的时候,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想一想你的妈妈是怎样爱你的。自认为我的朗读还行,情感渲染得不错。可当让他们说时,竟然没人想说,经过再三启发,终于有了三五只手。天下哪有不爱自己孩子的母亲。
这种现象只能说明现在的孩子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已经麻木了,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联想到平时拿同事的孩子开玩笑,“谁对你最不好?”“妈妈。”答得非常快。“谁对你最好?”“一个都不好。”我想孩子们缺少的不是被爱,而是感受爱。
于是我对同学们提出一个要求:每天至少要对你的长辈说三次谢谢,还要记一记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不知道我的这个要求能不能让他们学会感受爱。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