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鼎湖山听泉》一文,作家谢大光以细腻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的山水画:细雨蒙蒙,薄雾漫漫,泉水淙淙,绿树郁郁。本文记叙了游览鼎湖山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的第八自然段泉声传神的描绘更是精妙绝伦,成为文章最精华的部分!在本课教学中首先要学生体会到作者描写之精妙;其次,进一步让学生去学习他的精彩的描写;最后,因为本文是一篇游记,而学生虽然有很多旅游的经历,也写过一些游记,但很多都成了流水账,所以借这篇文章也正好学习一下如何写好游记。我要让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欣赏到文章的优美意境,而且能够学习作者准确传神的语言表达,使学生的思维完全放飞。
为此,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抓住关键,自我感受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学会捕捉事物的特征,激发想象,力求有创意的表达。既然题目是“听泉”那我们先从“夜听泉声”的段落学起。在这段精彩的文字出现前,我利用多媒体充分拟造了一个静静听泉的氛围,再加上生动画面,引导学生“辩识、聆听、体会”,并且表达出自己的感悟,由于学生已经如临其境,所以他们的感受丰富而又新鲜,表达时畅所欲言,不受文本的限制。在这之后,我们就听泉的段落进行文本赏析,学生就更有感触了。再将自己的表达与课文的描写结合起来,比较,就容易找到自己语言的不足。然后对自己的段落进行再加工,完成语言练习的教学目标。操作下来,学生的反应还不错,但是最后呈现出来的语段练习结果,比较机械,有些套公式的感觉。语言训练的效果不明显,还是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
但是通过这一环节中学生“听泉、辩泉、说泉”的活动,学生有了体验的基础及表达的欲望,这种情况下我再让学生学习作者描写自身听泉感受的语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以升华,这样更容易领会课文的主旨了。 学生通过以上几个环节的体验和感悟,自然在胸中流淌着美的情感,涌动着美的语言,在此基础上,我稍加点拨,在反复品读中体会语言的优美和精炼。呈现给学生的是生动的情景和实实在在的文本。学生只有在自己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阅读之后,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课堂上才能有学生独到的深入解读。
二、分析课文结构,学会剪裁
鼎湖山听泉》是九年级上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游记,而学生刚由暑假回来,大多刚经
历了旅游,正是写游记的好时机。于是,在处理这篇课文的时候,就采用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方式。
《鼎湖山听泉》这篇游记最大的特点是,选取了鼎湖山的一个角度,它的泉水。鼎湖山是广东省肇庆市著名的旅游景点,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可写的东西很多,作者并没一一赘述,而是围绕“泉水是鼎湖山山的灵魂”来组织材料,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我们学生写游记,往往是流水账,走马观花,看到哪写到哪,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使得文章结构散乱。而这篇文章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写游记,也要“以小见大”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点,由此出发,结合游踪,来组织材料,这样的游记才是有个性的,与众不同的游记,而不是一段景区介绍文字。
例如,有同学写游览上海,取题为《快和慢》选取了白天上海地铁里的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景象,和夜晚外滩恬静慵懒的景象,最后总结出“将快与慢结合起来酌情调度,用雷厉风行的速度认真做事,用香茗淡浓的色味来品尝人生,这或许才是最真的生活”写得多好,这样的游记,才算是真正的游记。有游览,有感悟。这样的设计我觉得才是有效果的。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2利用语文课这个课堂阵地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思,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学习语文的信息资源,这无疑是个很好的方法。另一方面,阅读是一个感悟、积累的过程。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品味、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就是重视了这方面的训练。本文的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让学生学习生字和词语,初步读通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进行一、二、三自然段的教学;第二课时是教学高潮进行四、五自然段的教学。课文的朗读训练主要放在第二课时。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鼎湖山的泉美和文章的语言美。
有效的朗读训练,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爱读想读。如:在第二课时进行复习导入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穿过密林,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泉声。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
学生自由的朗读了起来。
这样的导入,显然比我以前那种“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第一、二、三自然段,现在我检查一下大家的朗读情况”的程式话导入更有情趣,更有吸引力。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无异于对愉快旅行的美好回忆,学生怎能不爱读?
还有要把握课文的情感的基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
如在朗读第四自然段时是以心定气宁的情绪去影响学生:“同学们,入夜,山中万籁俱寂。这时候,作者躺在床上,正在用他的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而且,在心里不断地对自己说:啊……”说这一段话时,从表情到手势到语气,都要表现安详宁静的气氛,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泉动而夜静,心动而气静的美妙意境。生活有酸甜苦辣,心境有喜怒哀乐,在读书中能遍尝各种体验,是吸引学生读起来的又一魅力。
充分把握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来引导学生读课文,如
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体会这段课文中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乐队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话,体会这四句写泉水的话美在哪儿?
这里的四个句子都采用了比喻句。
(默读课文)这儿四个句子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比作小提琴轻柔的声音;把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比作琵琶的清脆的声音;把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比作大提琴厚重回响的声音;把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比作铜管乐队雄浑磅礴的声音。
四个句子的句式都基本相同。
句子的形式都是“那像_______一样的,是_______的声音。
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 ……此处隐藏11012个字……要综合学生的学情、课文的特点、单元的训练点等多方面的因素。它是一个复杂思维的产物,也应该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1师: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体会这段课文中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生: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乐队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出示这四句话)
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话,体会这四句写泉水的话美在哪儿?
生:这里的四个句子都采用了比喻句。
师:(默读课文)这儿四个句子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比作小提琴轻柔的声音;把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比作琵琶的清脆的声音;把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比作大提琴厚重回响的声音;把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比作铜管乐队雄浑磅礴的声音。
生:四个句子的句式都基本相同。
生:句子的形式都是“那像_______一样的,是_______的声音。”
[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设计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充足的阅读、思考空间。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泉水的美,感受四句句子本身在结构上、修辞上所具有的魅力。]
师:欣赏一段音乐,请大家细细聆听、辨识、品味,听完后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听到了______的声音,多像______啊!)
[评:利用多种媒体,调动多种感官,创造说话氛围,让学生乐于表达,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通过句式的说话训练,让学生回味课文,为学生背诵课文作下伏笔。]
师:泉声这么美,请自由练读这四句话,读出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及她的雄浑磅礴。
师:(指名读)
(分组读):一个组读第一句,增加一个组读第二句,再增加一个组读第三句,最后一句全班读。
[评:小语“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学生充分读之后,通过人数递增的形式模拟出不同泉水的不同特点:轻柔、清脆、厚重回响、及她的雄浑磅礴。学生入情入境,情绪高涨,效果颇佳。]
师:文中还写到了哪些泉水?
生: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的泉水……
师:作者在这儿用到了哪些表示动作的词?这样写你觉得好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作者通过“绕过”、“拍打”、“穿越”、“流连”把泉水当作人来写。
生:赋予了泉水生命,泉水就像顽皮的小孩。显得非常可爱。
师:默读第四段后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把鼎湖山的泉水描写的这么美?这给了你什么启发呢?
生:作者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不仅是用耳,更是用心在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生:我们也应该用心去聆听、辨识、品味周围的事物,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才会真实感人。
……
师:同学们,这么美的段落,要是能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那该多好呀!轻声背诵。
评析:
(1)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这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四人小组学习的形式,同学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发挥了他们合作学习的主动性。
(2)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因此,利用语文课这个课堂阵地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思,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学习语文的信息资源,这无疑是个很好的方法。另一方面,阅读是一个感悟、积累的过程。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品味、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
《鼎湖山听泉》教学反思12师:同学们,上两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披着薄雾,踏着泉水,穿过密林,来到了岭南古刹庆云寺。一路上,我们已经初步领略了鼎湖山的泉声。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刚过寒翠桥,就听到……”
生:随着优美的音乐声朗读了起来。
这样的导入,显然比我以前那种“同学们,我们上两节课学习了第一、二、三自然段,现在我检查一下大家的朗读情况”的程式话导入更有情趣,更有吸引力。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学生会更感兴趣,对今天要学的内容也会更期待。
又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第四自然段时我是这样的:“同学们,入夜,山中万籁俱寂。这时候,作者躺在床上,正在用心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一路上听到的各种泉声。而且,在心里不断地对自己说着些什么”我在说这一段话时,从表情到手势到语气,安详宁静,学生从中感受到,泉动而夜静,以动衬静的美妙意境。生活有酸甜苦辣,心境有喜怒哀乐,在读书中也能有这样的体会,从而吸引学生读书的兴趣。
师: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体会这段课文中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生: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乐队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出示这四句话)
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话,体会这四句写泉水的话美在哪儿?
生:这里的四个句子都采用了比喻句。
师:(默读课文)这儿四个句子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比作小提琴轻柔的声音;把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比作琵琶的清脆的声音;把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比作大提琴厚重回响的声音;把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比作铜管乐队雄浑磅礴的声音。
生:四个句子的句式都基本相同。
生:句子的形式都是“那像_______一样的,是_______的声音。”
“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齐鸣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课文通过这些打比方的句子,把泉声写得很具体,只有真切地去感受,才能体会到泉声的美。在教学时,将本段的朗读采取了不同方式,再现美妙的情境。在学生充分读之后,体会泉水的不同特点:轻柔、清脆、厚重回响、及雄浑磅礴,很好地诠释了鼎湖山的泉声,声音由清脆到雄浑,由悠扬到高亢,就如一曲美妙的课堂交响乐!学生入情入境,情绪高涨。
考虑到本班学生大多为农村的孩子,见到过泉水的学生肯定不多。因而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体验,是很有必要的。于是,课前我做了个课件。课上,我和学生一起欣赏泉水、到庆云寺,听泉声,读课文。有了媒体的辅助,学生再读再想象各种泉声就有了一定的依托,学生的朗读做到了入情入境。
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想,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学习语文的信息。阅读是一个感悟、积累的过程。引导学生品味、朗读、背诵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档为doc格式